第五百三十六章 得到了三位贤士(1 / 2)

许郸和许沂得到了典韦的委托,兄弟二人商量了一下,即刻便由许郸向刘琦告假,然后连夜快马加鞭,赶往其老家谯县去了。

典韦,张允,许郸和许沂的事情,多少也瞒不过刘琦,不过刘琦并不以为意,毕竟刘琦心中明白,这些人是在为他办事。

蔡邕的事交给他们,想来也用不着自己来干什么了。

毕竟,这几日的时间里,刘琦一直在与徐福,石韬,崔钧等人相处。

徐福出身于颍川寒门,石韬亦是颍川人,但却是出身经学之家,不过却不属于郡望高门,只因颍川当地的郡望乃是以荀、钟、陈、韩等执牛耳的,并未听过什么石家。

然三人之中,崔钧的身份相比另外两个就高出许多。

他出身于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博陵崔氏,属于崔氏中安平支中的一人。

其父崔烈,曾在中平二年花了五百万钱,在西园购买了一个司徒的位置,两年后又迁为了太尉。

就算是买的职务,但崔钧也可称之为三公之后,不同于旁人。

不过对待这三个人,刘琦都是一视同仁,并没有厚此薄彼。

他心里明白,这三个人的出身和地位都不一样,更精准的说是出身的阶层相差比较大。

徐庶的家族就是在地方因为有房有地而可以收租过日子的寒门,说白了就是坐地户。

而石韬属于纯粹的文化人,类似于教授家的孩子,性格相对清高。

崔钧则是属于国防部长家的大少爷。

就是这样三个身份迥异的人,到了荆州之后,却能相处成为无话不谈,荣辱与共的至交好友,说明他们之间早就已经跨越了身份的束缚。

非得是在眼光和心胸比较开阔的人才能做到这点。

特别是在东汉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能够做到这一点,说明这三个人都非寻常之辈。

人家彼此之间,都已经模糊了身份的界限,刘琦若是还分以待之,怕是会落了下乘,回头这三个人也未必能看的起他了。

于是,他对三个人都是执同样的礼,处一样的情。

四个人在刘琦的府邸内,连谈数日。

起初先是只论经学,后来又从经学谈到了当今天下的时政,又论及到军事,又论及到律法人事等诸多种种,感情越发深厚。

在这几日的谈话中,刘琦对这三名青年的本事也大概有了一个了解。

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,确实都不是一般人,普遍都是有他们的能耐和长处。

东汉时期的经学士子,很多人因为遭到了经学的荼毒,视经学为王道,也视经学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。

因此他们不学民生,不研军事,只是一门心思的学经,并对那些各派针对经学所做出的批注进行深入研究。

五经其实字数不多,想要研究明白花不了几年的时间,问题是各派对于经学的批注,那字数实在是太多了,非得穷尽十年之功才能窥得门径。

因此,在这个时代,有许多名人士人是只懂得论经,而不懂得治政和治军。

因为他们真没时间学旁的。

但徐福,崔钧和石韬这三个人,并没有陷入到大部分士子的学业怪圈之中。

相比于崔钧和徐福,石韬似乎更擅长民生与务农,在这方面研究的更通透。

而崔钧,似乎对行政和治政比较感兴趣,在这一方面研究的通透,并能够提出许多符合眼下时局的行政观点,令刘琦颇为赞叹。

至于徐福,似乎颇喜军务和谋略,而碰巧刘琦也比较擅长这些方面。

刘琦与他们三个人谈的颇为投机,连续谈了几日之后,刘琦深觉这三个人实在是有收拢在麾下的价值。

虽然还都很年轻,很明显崔钧和石韬很明显是治政之才,而徐庶则是一个治军的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