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年为期。”
只谋短期之利的姜绍爽快地与羌族女子舞素立下约定。
在他心里,魏国大举伐蜀极大可能就在这一年发生。若是蜀汉灭亡,那什么约定都要自动消亡,要是蜀汉能够躲过这一劫,呵呵,那到时自己都不知在不在这里,再说吧。
倒是羌族女子舞素得到了汉人确凿的约定,脾气看起来好了不少,与姜绍的对话也少了针锋相对的意味。
毕竟,爽快许诺的姜绍这一刻看起来,确实有点好人的样子了。
紫羌部落重视誓言约定,姜维的蜀汉军队在羌氐部落中信誉度也不错,舞素这时候倒是显露出了羌族女子直率豪爽的一面。
转眼间,她与姜绍谈笑起来就变得毫不芥蒂、平易亲切,仿佛刚刚言辞激烈的冲突都消弭了一般。
交谈之下,姜绍倒有一个发现。
阴平郡属于魏、蜀两国的边境地区,是两国曾经反复争夺的地方,身为举族依附蜀汉的紫羌部落中的一员,舞素言辞中流露出了对魏国的深深憎恨。
难道是蜀汉的北伐战争舆论工作做得非常好,连紫羌这种外族之人都有同仇敌忾之感?
事实非也。据姜绍亲身见闻,军中存有厌战情绪的将士不在少数,普通将士其实对魏国也没有多大的仇恨。
羌族女子舞素政治觉悟更不可能比军中将士还要高。继续交谈之下,姜绍才知道舞素对魏国的憎恨由何而来。
这都是因为魏国的内迁政策造成的。
面对蜀汉的屡屡北伐,边境上与汉人杂居的羌胡部落成了危险的不稳定因素,魏国的统治者和边境将领都倾向于“羌胡与民同处者,宜以渐出之,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,塞奸宄之路”的做法,所以除了暴力镇压剿杀羌胡部落外,他们还会将羌胡部落迁徙到内郡,把他们变成治下的编户。
远离家园故土,这是舞素和诸多羌胡部落极其厌恶的。
姜绍与舞素不同,自然没有同仇敌忾之感。在他看来,内迁和怀柔虽是两种不同手段,但目的都是一致的,就是要削弱敌人潜在盟友,增强自身的力量嘛。
内迁耗时短、见效快,怀柔耗时长、见效慢,两国各取一道,是结合各自国情的需要。
而且如果魏国大举伐蜀真的要在近期发生,边境地区肯定是生灵涂炭,其中遭殃的就有他们这些夹在两国中间、艰难求生的羌胡部落。
这个时候,迁徙到内郡反而是一种不错的选择,至少可以躲过一场累卵之灾。
好人姜绍隐晦地出言暗示,但憧憬接下来自由美好生活的羌族女子舞素没有听懂,反而是对似乎也想把他们部落内迁的姜绍露出了浓浓敌意,最终这一场对话只能不欢而散。
临走前,羌女舞素见了日斡不一面,口中还反复叮嘱着他不要忘了一年之约。
···
这段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到姜绍的日常,他依然要为自己的命题作文头疼,就在《御敌策》修改得七七八八的时候,一场中军召开的军议意外要求他参加。
开会,尤其是突然要求参加的会议,姜绍内心多少有些抵触,但不可否认,开会是权力机构内部组织动员的有效手段。核心圈子的会议,更是绝对权力的象征。
古今中外的核心圈子会议,大能影响历史的走向,小能决定个人的命运,能够列席这种核心圈子的会议,本身就意味着自己在军中地位的迅速提升。
姜绍端正态度,一再确认披挂整齐后,才带着亲兵提前动身前往中军。
在中军军议堂前,姜绍遵守军纪,接受检查验明身份,解除佩剑等武器后才能够入内。
此时军议堂内没几个人,其中一个是姜绍的旧识,中军的主记室书佐尹曜,他负责军议的内务和文书记录,所以早早来到了这里准备。
见到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