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:发财了(2 / 3)

开始,臣也不明白为啥苏莱曼竟会着了那些大儒的道,可细细思来,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,殿下您想想看,苏莱曼王子到了京师,是谁接待?接待他的人,又是什么身份,他到了鸿胪寺,若是想要访问贤才,向人询问,人家告诉他的,又会是什么人。此后,他去拜访那些贤才之后,这些贤才,又会对他说什么话?”

朱厚照顿时恍然大悟:“懂,懂了。”

方继藩又道:“这会使这苏莱曼产生一个认知,那便是,大明之所以富庶强大,与自己国家最不同的就是,大明推行的乃是圣人之学,圣人之学的继承者,乃是这些大儒,是这些大儒缔造了我大明的太平盛世。正因如此,他需求访富强之道,就必定会寻到这些儒生了。”

朱厚照想了想,笑道:“别说这些有的没的,你就直说,你打算怎么卖吧?”

“这不是卖。”方继藩痛心疾首的道:“这是奉旨加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,是传播圣学,这是天底下,最紧要的事。我方继藩不客气的说,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读书人呢?人是有根的,就好像大树一样,我的学问,也是根本,自是承袭了这上千年的圣学,才有今日,桃李满天下。”

“殿下,以后不要再在臣面前提到买卖这个字眼了。”

朱厚照懂了,点点头:“可是……老方,这样将人推到火坑里,会不会不太好?我的意思是,能换多少钱来着?”

话说,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p,换源p, 安装最新版。

方继藩呷了口茶,慢悠悠的道:“钱的事,不是最紧要的,最紧要的是,这些儒生们,若是去了奥斯曼,定能发挥巨大的作用。”

朱厚照嘲弄的笑了笑:“呵,只怕他们人一到,便被杀头了吧?”

方继藩摇头,认真的道:“殿下有没有想过,为何自汉独尊儒术以来,这儒家之学可以传承千年而不倒?”

朱厚照一愣,显然还没明白。

方继藩淡淡道:“如此百折不饶,却还有这般强大的生命力,这自是因为,它有可取之处啊。”

当然,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,方继藩却不能和朱厚照说。

儒家并不能用好坏来形容。

某种程度而言,圣人之学,对于农业社会而言,有着极大的生命力。

这千年以来,孔子的学说,统统被修改的面目全非,可是呢……为何任何统治者,无论是汉人,又或者是其他的民族,一旦入住中原,便立即与圣人之学,一拍即合呢。

这个学问,一直都在变。

从孔孟的‘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草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’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。

其实孔孟之学,一直都在进行过渡。

渐渐的,开始越来越迎合君主。

某种程度而言,学问是没有国界的。

因为任何一个君主,但凡是对儒家有了兴趣,有了了解,都会喜欢这门学问。

它要求了臣子们无限的忠臣,并且以仁义的思想,用道德的宣传,来约束百姓,这对一个疆域广大的农业帝国而言,非常重要,因为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叛乱,都可能动摇整个帝国的元气,而仁义之学,本是最廉价的稳定剂。

他们还建立起了一套完全围绕于君权的系统,维持君主的绝对统治。

更不必说,他们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,在这个体系之内,他们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的。

他们也特别能战斗,引经据典,各种历史上的前车之鉴,信手捏来。

这么一群人,任何皇帝见了,几乎没有不喜欢的理由。

若是引进了一批这样的人去。

奥斯曼的君主们,怕是见了他们,再看看从前的那些卡夏们,心理上会偏向谁,已经不言自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