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大利宣府、大同的发展,大明复套成功,大利晋商。
晋党不是铁了心的要造反,要跟朝廷作对,这条驰道,完完全全是利大于弊的存在。
180万银的确很多,但账不是这么算的,船舶票证不算买卖票证的收益,仅仅是分红就超过了三十万银,再加上开海投资分红,180万银,真的不算多了,陛下在分红上,说到做到,臣子也要有恭顺之心,投桃报李,要不然君臣都不体面。
陛下不体面惯了,只会丢面子,望族丢的不仅仅是面子了。
“蓟州到大宁卫再到应昌段驰道,反对者众。”王国光的手划过了堪舆图上,这个反对者包括了王国光、张学颜、海瑞、李幼滋等人,太贵,修起来贵,维护起来也很贵,而且没有什么必要。
“陛下,要不先从蓟州修到大宁卫,修完了再看看?”张居正思索了半天,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。
这个路线,修,但不修完,修到大宁卫,短时间内够用了,从大宁卫来的白土,在各行各业都有用,这就有了充分的条件给所有人一个交待,日后如果真的有需要,再修也不迟。
朱翊钧不再坚持,点头说道:“善,依先生所言。”
他真的很想修到应昌去,但是大明朝廷负担不起,贵不是驰道的错,穷是大明朝廷的问题。
大明朝廷的田赋仍然是大头,占了八成左右,而商税不过两成,只要还是农业税为基础的国税,想要大兴土木修驰道,就是负担不起。
大明的商税累年增多,但这也才万历八年,朱翊钧才十八岁,他可以等,等到大明财政越来越健康,商税占比增加到七成左右,修驰道就可以负担得起了。
这不是一个遥远的事儿,万历元年,大明商税占比不足5,万历七年,已经提到了25以上。
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