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五章 借还是不借,这是一个问题(3 / 6)

恤前朝遗贵,朱元璋听闻后大怒,也没有杀地保奴,而是将他流放到了琉球。

地保奴抱怨的朝廷没有恩恤前朝遗贵,说的是礼法中的宾礼,二王三恪。

历代王朝在改朝换代后,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,也就是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,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。

朱元璋的登基诏书是认可元朝正朔地位,但却不遵循惯例,恩恤前朝遗贵,这让地保奴非常不满,朱元璋性格暴戾,但也没有杀人,而是将其流放。

地保奴触怒了太祖皇帝都没有被杀头,俺答汗这个大明册封的顺义王,却要百夫长以上全部斩首,这的确非常的暴戾。

如果不是明初南北撕裂过于严重,朱元璋也不会认元朝为正朔,毕竟当时汉人王朝亡了100年,秦岭淮河以北丢了280余年,燕云十六州更是丢了450多年的时间,朱元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元朝的正朔。

而朱翊钧如此处置,还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明承唐制,唐朝俘虏了突厥的颉利可汗,可没有斩首颉利可汗。

王崇古提及这件事,不是要联合廷臣封驳圣意,让陛下收回成命,他只是通知大家,陛下有这个决定。

“大明不是没有怀柔,柔远人什么用都没有,不得已而为之。”万士和为陛下找补了一下,既没有说祖宗成法,也没有提革故鼎新开辟之举,时代不同,一味的因循旧例,无法妥善处理问题。

嘉靖二十九年,胡虏入寇,那时候被战火波及的百姓,都还活着,既然已经俘虏,不杀如何能平息民愤,如何能彻底和解?草原人的情绪需要照顾,大明人的情绪就不需要照顾了吗?

陛下显然做出了取舍。

“血仇血报罢了。”张居正看着王崇古平静的说道:“斩首示众后,劳烦三位国公前往世庙郊祀奏闻世宗皇帝吧。”

“善。”万士和点头应承了下来。

上一次是新都杨氏,这一次是俺答汗,这都是让道爷颜面扫地的仇寇。

右都御史李幼滋面色冷峻的说道:“陛下是不是有点过于暴戾了?这个私掠许可证,泰西的番夷做的,咱们大明如何做的?陛下认真的考虑了一番…”

所有人都看向了张居正,陛下今天这个性子,在廷臣们看来,都是他张居正教的!

张居正的拇指在食指上摩擦着,他身上的黑锅可太多了,那解刳院根本就是皇帝的主意,但骂名现在张居正还担着,在儒家传统文化里,人之性善,孟子就非常赞同这个主张。

荀子被开除儒籍,就是荀子认为,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,就是人性本恶,那些善良的行为都是人为的纠正,是在长期教育、公序良俗的影响下、法律的严格约束下,才不再作恶。

人的本性是善,这是儒家所有理论的基础,人的本性是善,只需要学习,就可以发觉人性之善,修德之后,天下大同。

而荀子作为儒学大家,却在根本上,否定了儒学,所以他被开除了儒籍。

人性本恶,那还怎么挖掘灵性里的善?怎么修德?

张居正作为矛盾学说的源头,他再结合陛下这个例子,去看到人性本善,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的时候,惊讶的发现,人性有善有恶,是对立而统一的存在。

进而张居正立刻思考到了人之所以是人,是人拥有理性,用理性去压制本性中的恶,合理运用本性中的善,只有人拥有了理性,才会拥有自由。

“我倒是觉得不算是坏事。”张居正停下了思考,认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:“大明在巨变,世界也在巨变,如果有必要的话,私掠许可,也不是不可以,就许倭寇能抢劫我们大明,我们大明不能抢劫倭国,这是何等的道理?”

汪道昆立刻说道:“火炉里的火没有了柴薪就会熄灭,马匹拉车马匹力竭后乘舆就会停下!新政滚滚大势,需要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