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能有如此成果,皆仰赖匠人之勤奋。”
钢铁产量共计2674万斤,其实真的没多少,总共也就13000多吨,大明年产生铁量大约在15万吨左右,1.3万吨连十分之一的产量都没达到。
大明洪武七年,置铁冶所官凡一十三所坑冶,每所置大使一人秩正八品,副使一员秩正九品,洪武二十八年,朱元璋下旨诏罢各处铁冶,改为铁科,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,也就是现在广泛采用的百值抽六。
永乐初年,朱棣诏复官厂坑冶,复设铁官,增设四川龙州铁冶和顺天遵化铁冶,共计十五处官厂。
永乐十九年迁都时,当年铁科加官冶一共为1957万斤。
之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兴文匽武了,铁冶所在洪熙元年被革罢,令民自采炼,自此大明只有三十取二、百值抽六的铁科,没有铁冶所、铁官和煤铁官厂了。
王崇古筹建永定毛呢官厂开始,聚敛佞臣这个大帽子,就没有从他的身上离开过。
大明生铁产量在十五万吨左右,按照三十税二的标准,大明朝廷一年光是铁科就可以征收一万吨左右,若是每年有一万吨的铁,俺答汗光是被砸就砸死了,还能轮得到他逞凶?
铁科自令民自采炼之后,就是名存实亡,只存在于律法之中,从未实际征收,这和洪武年间王允道被流放海外有关。
洪武十五年,广平府官吏王允道上疏说,磁州临水镇产铁,元时铁科百万斤,请旨开科,朱元璋下明旨申饬王允道,以‘军需不乏民生已定,复设此必重扰民’为由,将王允道定义为扰民逆官,流放海外了。
自此以后,这铁科就是个规定,从不征收,有设科而不收,算是朝廷恩免,只要有朝官提及铁科二字,先是一顶聚敛佞臣的大帽子扣上去,然后再抬出祖宗成法,洪武十五年旧例来,这谁敢轻易提及?面对祖宗成法,也只能徒叹奈何。
嘉靖三十二年,工部奏闻皇帝,说各处铁冶久已住罢,铁科不征,今内外库所贮铁有限,军需有亏岁用不敷,请暂命开炉冶一年,仍复往罢,工部用极其悲戚的语气,乞求皇帝担一担骂名,开一年炉冶,再不开,真的没铁用了。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大明没铁,工部如何营造?兵凶战危,没有甲胄、长短兵、铁箭簇如何应敌?
但最终结果仍是不了了之。
西山煤局这1.3万吨哪怕全都是钢,大约是后世宝钢集团在节能减排后,1个小时的产量。
况且这1.3万吨里面大部分都是生铁,但在万历十一年,依旧是冠绝全球!钢铁产量的第二名是松江官冶所,第三名是胜州官厂,第四名是河南铁冶所。
大明正在以煤钢联营,改变大明的生产关系,以煤钢联营为核心产能驱动大明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蜕变。
王崇古略微有些感慨的说道:“这是西山煤局的第九年,这九年煤铁钢的产量节节攀升,围绕着西山煤局共有民坊三千四百铁匠铺,他们从西山煤局取铁,打造成各种铁器。”
“取得如此成果,荣耀属于所有工匠!”
让户部、工部、市舶司们无法理解的一个现象,就是大明铁锅居然能成为出海的拳头产品,一银一口锅,比抢钱还要来钱快的铁锅,是始料未及的,关键是铁锅这东西,需求量还很大很大,无论是蒙兀儿国还是泰西,都有旺盛的需求。
本来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于丝绸、生丝、瓷器、茶叶、棉布等传统出海货物,铁锅都是顺带的,但铁锅的盈利已经仅在丝绸和棉布之下了,超过了瓷器和茶叶。
科道言官一直以煤烟为切入点要求革罢,前段时间又因为井下突水要求停罢,但产业匠人丰富,不是空口白牙,大明西山煤局倒了,围绕着西山煤局建立的这三千四百家铁匠铺,如何维持生计?
张嘴就来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