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三十三章 都是大明皇帝惯的(3 / 6)

的折中之道,集体所有经济。

“由生产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生产模式,这种探索其实在官厂已经开始进行,毕竟工匠们拥有一部分分红的权力,以陛下的恩赏实现。”王国光补充说明了情况。

王国光有这种想法,也不是无中生有,而是看到了官厂的实践,西山煤局、毛呢官厂,都会将利润的三成向下分配,这也是一定的集体所有经济,工匠们是占据了一定的生产资料,他们的经验就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,而大明皇帝以恩赏的形式,进行了分红。

拥有分红的权力,就是股东,就是官厂的主人之一。

“没收生产资料,这写在保障劳动报酬里面,非常合适。”王崇古认可了王国光的提议,反正都要探索制度的建设,不如从这些不肯遵纪守法,甚至不想给百姓劳动报酬的势要豪右开始。

“关于保障劳动报酬之事,暂且归各级衙门的户房管理,日后再看是否需要专设法司执行,暂且在松江府进行试点。”朱翊钧在浮票上盖章,说起了试点的地方,又是松江府。

大明朝廷又给申时行上压力了,松江府是万历维新的先行区。

都察院海瑞拿出了一本奏疏,洋洋洒洒近千字,海瑞给他总结成了四条,而后将这四条进行了概述,就是八个字,马放南山,兴文匽武。

“这位御史洋洋洒洒近千言,字字珠玑,逻辑完整,他说的很好,说的很对,但敌人来了,怎么办?”朱翊钧没有让廷臣发言的意思,首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反对。

大明军费一年一千二百万银,其中京营和松江水师的维系就超过了四百五十万银,大明军费支出占朝廷岁入的一半以上,马放南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庞大的军事支出,让朝廷在很多事情上,只能束手束脚,最典型的就是修驰道。

缩减京营和水师规模,节省的开支收税,造福万民。

这个御史还不是贱儒,他的意思是窑民工匠都是最好的兵源,而工兵团营也是最好的预备役,缩减了京营和水师的规模,就可以提高工兵团营的数量,从十二个扩展到二十四个甚至更多,以此来促进建设。

若有外敌,则稍加训练就能应对。

培养一个京营锐卒的庞大支出,能培养十个工兵出来。

这也是一种振武,而不是说要解散京营和水师。

朱翊钧由衷的说道:“是啊,大明现在建立了长崎总督府,倭寇被拦在了对马岛、济州岛、长崎、琉球的海域内,不能再滋扰大明东南,大明京营攻灭了土蛮汗、俺答汗,北方变得逐渐安稳了起来,看起来到了马放南山的时候,但一旦没有了京营、水师,这些危机就会卷土重来。”

“此疏不议,过。”

说的再有道理,皇帝否决了这本奏疏,那这本奏疏就无法进行廷议。

“绥远布政使忠顺夫人上感恩疏,谢陛下遣大医官至归化城,极尽谄媚之言。”礼部尚书沈鲤拿出了一本奏疏来,上面的话过于肉麻了,以致于沈鲤都不好意思念出来,皇帝就是长生天、皇帝是人间真神,皇帝是草原人的再生恩人,皇帝是草原人的父母,大概总结为陛下的恩情还不完。

关键是,沈鲤这种骨鲠正臣也觉得,忠顺夫人说的很有道理。

大明的士大夫们天天骂皇帝,含沙射影,指桑骂槐,草原上的虏人,对陛下感恩戴德,诚心诚意当神去供奉,不得不说,万历年间的风力舆论,确实魔幻。

归化城爆发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天花肆虐,而大医官庞宪就如同神话传说里的菩萨,他走到哪里,瘟疫就会断绝在哪里,而庞宪带领着一批接种了牛痘的军兵,出入瘟疫肆虐之地,这些个军兵,就如同被神所庇佑了一样不会被感染。

而归化城这场规模巨大的天花肆虐,居然真的在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