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,忽略掉其他的游客,从而保护游客顺利离开动物园。
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破坏地图能引起“它”的关注,但顾时推测,这或许跟异常事件集中发生在虚线园区内有关。
就是不知道到底是虚线园区催生了集中在这里的异常事件,还是异常事件的发生给虚线园区的划分提供了依据。
以此来看,“它”也大概率不会离开虚线园区范围,不然危险的地方可就不止这里了,动物园这么大,如果所有地方都有危险,那根本不可能开到这个规模,吸引来这么多游客。
目前的规则都限定在虚线园区的范围内,发生的事件其实也就在这几个园区间来回转。
狮子园区出事了就转到海洋馆,海洋馆出事了就转到兔子园区,兔子园区出事了就转到大象园区。
“而等到“它”到达大象园区后,恐怕接下来就又会有其他的应对方案……”
突然,顾时停下脚步,微微偏头在原地等待了一会儿。
“果然,‘它’现在已经到大象园区了是吧……”
没有多做停留,顾时继续赶路。
和他的推测一样,在这条自救行为链中,“它”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大象园区。
仔细想想看,这一路上将“它”带到的地方其实就是两个园区,兔子以及大象园区。
而这两个园区的动物,也正是规则里频繁出现的,异常事件象征性动物。
或许这两个动物会如此经常地出现异常情况,就与这条自救行为链有关。常常地与“它”进行接触,导致兔子与大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沾染了“它”的污染。
但也有可能,这两种动物之所以会幸运地成为用来引开“它”注意的存在,并不是什么偶尔事件,而是因为“它”本身就喜欢这两种动物,所以它们才成为了规则中的安排对象。
保安室的纸条有提到“它”成功了会笑,而在“它”的注意力被引到兔子身上后,园区内就会出现笑声。
毫无疑问,这笑声就是“它”的笑声,“它”因为看到了兔子,所以发出了满意的“笑声”。
虽然不知道大象园区那边怎么样,但顾时觉得在“它”被引到大象园区后,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笑声。
不过,员工守则里倒是提到了大象园区里会传来孩童的尖叫声。
那应该也是“它”的声音,但不同于笑声,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才会让“它”发出尖叫。
这么想来,“它”的行为逻辑好像非常的单纯,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吸引走注意力,会喜欢小动物,天真得就像是一个真正的孩子那般。
顾时现在已经想明白了,会被“它”注意本质上就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吸引到了“它”。也许是污染,也许是别的什么事情。
在海洋馆的时候,自己会突然被“它”看上,也是因为自己做了某件引起“它”注意的事。
刚才一路上忙着跑路,顾时没时间去回想复盘。
现在想起来,顾时便已经了然其中缘由。
回忆一下,在他被“它”盯上之前,他在做什么?
他在观看那个3D投影,而就是在观看投影的时候,他做出了某件不应该做的事情。
那就是在思考大象与鲸鱼的区别。
海洋馆门内的告示上提到了要假装游泳的大象就是鲸鱼,而他当时却在思考怎么会有人分不清大象与鲸鱼。
就是这样的想法,吸引来了“它”的注意。
很显然,至少在这虚线园区之内,“它”应当是能够“看到”别人的想法的。
从这点出发,再去看规则中的警示便不难发现,很多规则其实都是在强调要更改或者坚定对某种事情的认知。
坚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