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尚书台的樊建,姜绍还是很有印象的。
明明是掌控了蜀汉最高行政机关的朝堂重臣,在殿前议事的时候,存在感却放的很低,让人几乎都忽略了他的存在,能做到这一点的,也算人中少有了。
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特点,才能够让他稳坐尚书台不失。黄皓当权时,不与宦官结交的他不为人所害,张绍执政时,并不属于外戚行列的他也能够独善其身。
而姜维现下复出掌权,很明显也不想去动这位擅长明哲保身的尚书令。
这也是姜维在朝中的根基薄弱决定的,与在蜀汉军中拥有巨大声望不同,在朝中的姜维可以说并没有多少朋党盟友,所以他不得不倚重樊长元等人治理朝政。
至于秘书令,为何说它重要,却是因为它的最后演变归属就是大名鼎鼎的中书令。
随着后汉以来历代皇帝重用尚书台,这一最初的决策机构渐渐地从三公九卿手中获取了大部分行政权力,尚书台也就从一个中朝机构变成了外朝机构,变成了最大的国家行政机关。
它原有的职能将大部分由秘书令继承下来,由中朝官逐渐发展壮大,最终从中央决策机构演变成庞然大物的中书省。
而侍中、黄门侍郎这一天子的近侍官系统则渐渐演变进化为门下省。
最终,就形成了众人熟知的隋唐帝国的三省六部制度。
魏晋年代,正是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向隋唐三省六部制度转变的重要时期。
蜀汉虽然偏居一隅,但权力的本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,它的国家机关的演变进化与魏晋朝代异曲同工、相差不大。
所以说,权力渐渐变大的秘书令也是朝中的一个关键所在。
目前的秘书令郤正,没有结交朋党,也没有明显的倾向,在这几次的天府之变中都安然无恙,所以复出执政的太傅姜维更愿意与他交好关系,殿前议政就有他的一席之地。
当然,保证樊建、郤正的地位,依仗他们治理朝政不代表太傅姜维也没有丝毫防范,权力这东西,敏感又危险,适当的掺沙子行为才有助于局势的稳固。
而这,也是确保政出一门、减少内耗的关键一环,历数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的不同,其中很大一点就是在于主持北伐之人有没有一言九鼎、一锤定音的权威性。
只有充分地调动整个蜀汉国家的资源,保持北伐政策的连贯性不动摇,才有可能在河西、陇右、关中等地方与魏晋这个庞然大物掰腕子、决胜负。
所以,对于姜维刚刚说的办好这四件事情,姜绍是深表赞同、全力支持的。
只是,他还有一个问题必须问清楚。
“定国安邦之后,对外是奖率三军、北定中原,那对内呢?”
姜维在营中空地上一边阔步前行,一边畅谈擘画,不知不觉日头西落,二人也走到了一处营障栅栏边上,前面无路可走,身后紧随其后的姜绍才悠悠地问出了这个问题。
姜维蓦然回首,紧盯着自己这个假子,目光深邃,沉默不语。
这个话题很敏感,就算放在父子之间,也不是可以轻易提及的。
只是片刻之后,姜维在心里又主动宽恕了姜绍。
他在犍为拉起这么一大支人马,手下文武不少是地方大姓、豪强出身,姜绍作为带他们进京的领路人,就算不为他自己考虑,也必须为底下的人考虑,否则还怎么带队伍、聚人心。
明确了政治方向,才能够让他们少了顾忌,大步携手前行。
左近无人,姜维认真思索之后,严肃地对姜绍说道:
“昔日诸葛丞相曾经对李严说过,若灭魏斩睿,帝还故居,与诸子并升,虽十命可受,况于九(锡)耶!”
“今日虽时过境迁,但道理都是一样的。不管小人如何猜测流言,大丈夫行事,当磊磊落落